(香港大學出版社) 香港大學地質學家在嫦娥六號登月點發現隱藏的岩漿作用,為解決與月球早期演化相關的基本科學問題提供了新的關鍵。

02 9 月, 2024
(香港大學出版社) 香港大學地質學家在嫦娥六號登月點發現隱藏的岩漿作用,為解決與月球早期演化相關的基本科學問題提供了新的關鍵。

LSR成員錢煜奇博士的研究已經在2024年8月27日刊登在香港大學新聞稿上。

錢博士的研究摘要:

月球的火成活動包括侵入和噴發岩漿作用,以及它們的產物包含了關於月球內部及其熱狀態的重要信息。它們在近側和遠側的分布是不對稱的,反映了全球月球的二分性。除了以往從近側帶回的月球樣本(阿波羅、月球、嫦娥五號),遠側南極-艾特肯盆地的樣本長期以來被認為是解決月球二分性難題的關鍵。

今年早些時候,中國探月工程的嫦娥六號任務於5月3日成功發射,6月2日登陸月球表面,並於6月25日返回地球,攜帶了總共1935.3克的月球土壤。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登陸月球遠側並帶回樣本的任務,它登陸在遠側阿波羅盆地內的南極-艾特肯盆地。這些珍貴的樣本將打開一個解決月球二分性長期問題的窗口,甚至重塑人類對我們最近的鄰居的認識。然而,與嫦娥六號著陸點周圍著名的海灣火山活動相比,侵入性岩漿活動具有更加隱蔽的存在和起源,這阻礙了未來對樣本進行分析時的應用。

最近發表在《天體物理學快報》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的錢雨祺博士、Joseph MICHALSKI教授和Guochun ZHAO教授以及他們的國內和國際合作者基於遙感數據全面研究了嫦娥六號著陸點及其周圍的侵入性岩漿作用。研究揭示了它們廣泛的分布和隱蔽的性質,對月球深源岩成因和嫦娥六號任務具有重要影響,這將促進科學家進一步研究月球遠側。

完整文章在此:https://hku.hk/press/news_detail_27621.html